“材质与表达”十周年特展在共同艺术中心开幕

展览现场

文/ 彭锋

图像生产曾经是当代艺术的主要形式。然而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,人类有了更加便捷的图像生产技术,图像很快就泛滥成灾。图像以最有力的方式给图像去势,从而将艺术逼回到更原始的形式,逼回到材质。

艺术家李洪波展览现场

图像的直观和暧昧,让它在跟语言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,在20世纪语言转向之后,很快就迎来了图像转向。但是,当文生图技术发展起来之后,图像与语言之间的区别就不再重要。只要文字可以生成图像,图像就可以还原为文字。文字与图像都是符号表达,它们之间可以自由切换。

艺术家张晓栋展览现场

但是,作为符号表达的图像需要依附某种材质,否则就无法得以显现。但材质可以不依附图像,材质无法还原为图像,更无法还原为语言。人工智能可以征服语言,进而征服图像,但无法征服材质。如果人类面临与人工智能的竞争的话,人类或许在材质领域尚有胜算。

艺术家庄红艺展览现场

在相似律被图像生成技术祛魅之后,人类或许只能靠接触律来维持人性,在完全透明的时代维持某种暗箱。事实上,离开某种形式的暗箱操作,艺术就不再存在。在这种意义上,艺术与巫术一脉相承。

艺术家罗璐展览现场

共同艺术中心从一开始就关注艺术中的材质。十年前中心的开馆展“纸是”,展出了一批以纸为材质的作品。十年后初心不改,再次展出以纸为材质的作品。与媒介只是让图像显现不同,材质展现自身。如果我们从中看到图像的话,那也是材质决定的图像。当代艺术在图像思维疲倦之后,会迎来材质思维吗?在图像转向之后,会出现材质转向吗?材质能够不借助文字和图像进行自我表达吗?这个展览和共同艺术中心的十年坚持给我们提出了问题,或许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。

2025年7月8日于北京大学均斋

艺术家李洪波展览现场

展览现场

共同艺术中心于2025年7月12日推出“材质与表达”十周年特展。本次展览由彭锋策展,呈现李洪波、罗璐、庄红艺、张晓栋四位艺术家以纸为媒材的作品。自2015创立之初,共同艺术中心便始终聚焦艺术创作中的材质语言。十年前,共同艺术中心以开馆展 “纸是” 开启对纸材质的深度探索,展出了一批极具先锋性的纸艺作品;十年后初心如磐,再度以纸为核心媒介,延续材质与艺术表达之间的深层对话关系。展览持续至8月5日。

艺术家张晓栋展览现场

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,材料的选择往往成为艺术家观念的延伸。李洪波以纸张这一古老媒介为载体,颠覆了雕塑艺术的静态本质,将“柔韧”与“流动”注入凝固的形态中,构建了一场关于视觉欺骗、文化隐喻与物质觉醒的哲学实验。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雕塑边界的突破,更是一场跨越东西方艺术逻辑的对话。他的纸雕艺术最令人震撼的,莫过于对材料物理属性的彻底重构。借鉴中国传统纸灯笼的蜂窝结构,将数千张薄纸通过特殊粘合剂逐层堆叠,形成兼具韧性与弹性的纸块。这种结构使得原本脆弱的纸张既能承受各种工具的切削,又能在外力作用下无限延展,一个看似坚硬的头像,可被拉伸为十米长的纸链,再复原如初,仿佛被赋予生命。

艺术家李洪波展览现场

艺术家庄红艺以原本柔软的宣纸堆叠出绚烂的色彩花海,他巧妙运用喷涂技法,让观者在不同角度能领略到截然不同的色彩世界。当人们观看和解读世界时,总会带着特定的视角,而庄红艺用最直接的方式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视角下世界的千差万别。

艺术家庄红艺展览现场

庄红艺的 “花城系列” 最终以纸本作为最佳的材料呈现,而纸本正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,这灵感源自中国潍坊的传统艺术。每到过年前,潍坊都会印制大量贴窗用的窗花,图案多为玫瑰或牡丹。这些花儿在特定季节的集市上绽放般铺开,给庄红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,成为他心中一份长久留存的记忆。

艺术家罗璐展览现场

1992年罗璐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,1997 年毕业于荷兰密涅瓦艺术学院,同年便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兰记・德・浮瑞兹艺术画廊举办了首个个人展览,初露锋芒便受到艺术界的关注。在欧洲旅居的漫长岁月里,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,为她的艺术创作埋下了独特的伏笔。在罗璐的作品中,总能感受到复杂情感的交织缠绕。她对愉悦与痛苦、黑暗与光明的协调,并非简单的拼接,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深刻感悟,仿佛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情感的平衡支点,让看似对立的情绪在此和谐共生。

艺术家罗璐展览现场

她以一根根的线为媒介,在编织的经纬之间,将原本无生命的材料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。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,像是她内心思绪的延伸,每一个针脚都藏着自我探索的印记。欧洲的人文气息与东方的内敛底蕴,在她的编织中悄然融合,让作品既有细腻的情感温度,又有跨越文化的深邃意境,成为她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。

艺术家张晓栋展览现场

艺术家张晓栋是龙鳞装书籍艺术非遗传承人。他发展出的“千页艺术”,用纸的叠压就形成了景的隐显,远观万千气象、古韵奇观,近看鳞鳞相叠,如坠梦境。千页艺术的核心魅力,在于它用物理的堆叠制造视觉的哲学。张晓栋以纸为刃、以叠为墨,创造出独特的“二点五维空间”,这种视觉张力被夏可君老师称为“万物呼吸的共振”。纸页的凹凸形成微型山谷,光线在其间折射、漫射,色彩随角度变幻明暗,如同为传统山水注入了“动态的皴法”。画面不再是凝固的平面,而成为承载“时间褶皱”的载体。张晓栋找了一种新的创作媒介,看不到任何西方的影子,它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文化根脉,但又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化的语言。”

艺术家张晓栋展览现场

张晓栋以纸为舟,载着我们穿越物质与精神、传统与未来的交界。他的千页艺术,在每一次裁剪与堆叠中质问:何为永恒?当宣纸承载的敦煌烟云在展厅中呼吸,当《红楼梦》的悲欢在鳞次翻飞中复活,答案已不言自明,永恒并非不朽的标本,而是将文明基因注入新媒介的律动。

策展人彭锋

展览现场

展览现场

共同艺术中心

展览海报





阅读 

    版权所有 © 江苏美术家网
    备案/许可证号:苏ICP备14021487号-1
   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23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