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一夫:艺术不是潮流,在东西互鉴之中“道法自然”
采访_许柏成 编辑_于子钊 2025年7月29日,“道法自然——范一夫山水画展”于北京市东城区陶然天美术馆开幕。本次展览以“道法自然”为主题,展出范一夫的43幅山水画作。艺术家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,融合西方风景画的艺术精神,通过笔墨与心灵的交融,呈现人与自然的深层共鸣与和谐共振。 范一夫 范一夫,1963年生于北京,自幼沉浸于丹青之道,师从国画大师刘继卣及其父范曾,奠定了扎实的国画根基。1988年,他赴日本留学,专攻东方艺术史,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后旅居巴黎,潜心山水画创作数十载。他以中国哲学为根基,融汇西方艺术观念,广采各地风物,以全球视野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路径。展厅中,《烟霞深处》《诗境平远》等作品生动展现了范一夫游走于古今、中西之间的独特艺术风格,其笔墨承载“道法自然”的哲学精神,于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。 展览现场 策展人董浩评价道:“范一夫的作品看似外师造化、足迹万里,实则回归心源——在山水之外,观念始终是他最隐微却最坚实的墨线。他不满足于对景的描摹,而是在笔墨中建构一种‘心物交感’的世界观。”范一夫注重笔墨与自然意象的对话,在坚守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,突破传统绘画程式的束缚,以自由的笔法和真挚的心灵感悟,为身处“短平快”都市生活的现代人勾勒出一方理想的山水意境。 展览开幕前夕,艺术中国专访了艺术家范一夫,范一夫就自我山水画的内在精神、“道法自然”主题的哲学根源、创作中东西文化交融的实践,以及新材料的实验探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。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:范曾先生擅长人物画,刘继卣先生擅长画动物,而您则以山水画见长,是否因为山水更符合您的性情?旅法生活如何影响了您的山水创作? 范一夫:刘继卣先生其实也是画人物,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人物画。我实际刚开始学的是人物画,学了很长时间,但我似乎跟人物画之间产生不了共鸣。这确实跟我的性格有关,我个性比较散淡。相对来说,人物画更严谨,而山水画更自由。 我在1990年代去法国之前更多的是临摹探索,到了法国以后,才开始真正了创作。法国交通发达,我就开车四海云游,这让我对山水画有了更多的体会。我不仅仅是用中国传统的山水去表现山水,更融合了一些西方的风景画观念。比如法国的柯罗、枫丹白露画派,他们的风景画非常棒,我也吸收了他们对自然的感悟观念。因此,我的绘画中国人认为是山水画,而西方人也可以将其作为风景画来欣赏。2002年,我在欧洲的第一个展览在法国玛斯市艺术馆举办,作品里的很多都是法国的山水。绘画也是要让人眼见一新的,所以他们都很接受我的绘画。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:在您看来,相较于中国传统山水画,您的作品有何不同? 范一夫:中国绘画发展到后面,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程式化概念。似乎是规定了必须这么画,但其实这是没有的道理。反过来看,照本宣科这样画的艺术家是容易被遗忘的,只有不这么画的艺术家才有可能被历史记住。法国与中国很像,就是什么都可以接受,其实中国的传统也应该是多样化的。因此,当法国人看到我用新的方式画当地风景,他们非常接受。 其实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变过,变的都是人。当下的艺术应该反映的是人怎么认识这个世界,感受这个世界。我的绘画与传统的不同,我想首先是用笔,我的用笔中没有传统绘画那种程式化的东西。我认为更多地还是应该表达出现在我所体会到的感受。其次,我的构图和观察方法更符合现代人看风景的方式。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,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。古人画的东西跟他们的修养、时代有紧密联系,我们今天再去重复古人没意义,要画的是现在的感觉。艺术要跟人的感官产生共鸣,这样观众才会对你的艺术有兴趣,才会想去了解。 《欧西朦胧景》与范一夫作画过程 艺术中国:您1980年代去日本留学,攻读东方艺术史,这对您后来的创作有何影响? 范一夫:我25岁去日本留学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是缺乏了解的。改革开放之后,更多人是对西方的经典著作和哲学思想感兴趣。日本经济非常发达,现在回头看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是:同时它的传统文化也非常发达。当然,它的传统文化都是根源于中国传统,这就让我非常想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。因此,我是到了国外才开始认识中国。这确实激励了我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,当时在日本任何关于中国传统的典籍都能找到。 我买的第一本书是日文版的《论语》,从头看起,才慢慢理解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,对后来科举制度发展的作用等。在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过程之中,我也就逐渐开始理解老庄,理解佛家。比如《心经》,短短260字,它实际上讲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。这些观念对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,如果你不去“悟”的话,你的艺术其实是很难发展下去的。我不排斥任何的绘画形式,当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很多传统文化的道理。 后来我整个的发展都是基于这种理念,它让我有一个非常好的视野。艺术家一定要有独立性,要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,同时还要能发展。艺术不是潮流,如果一个艺术家追潮流的话,他的结果不一定会好。因为艺术不能只为今天,还要为了明天,以及未来。艺术家从学习到成长,最终成为一名艺术家的过程中,要非常坚定自己的信念。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:本次展览主题是“道法自然”?老庄哲学在您的艺术观念里起到怎样的作用? 范一夫:中国的整个古典哲学,都和老庄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这个体系包罗万象,它是讲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,人与自然要相融,而不是冲突。特别是中国人潜意识思维里就有这些理念。所有西方当代的艺术观念,都和老庄哲学是一致的,西方艺术从立体走向平面,就基于这种思维方式。对于我们的绘画来讲,更多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。因为这种风景绘画的特性,所以我认为“道法自然”更能阐释我的绘画形式。我的绘画中的风景不仅有中国的,也有欧洲的,这种融会贯通恰恰是基于“道法自然”的思维方式。 对于老庄哲学,我只是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了它很小的一部分。庄子哲学对我的影响,就是在不如意之中寻找一种如意。这个世界不一定如你所愿,而作为一个生命存在,我们游弋其中,要去慢慢体会。这个体会不一定是痛苦,而是一种心灵的快感,这其实就超脱了一些俗世概念。艺术家是追求完美的,但社会现实并不完美。在孤独的过程里去寻找心灵的快感,这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。庄子告诉我们,你所见的一切都是都不见得是真实且完美的,这的确是有一些虚无主义,但如果没有这种虚无主义,中国传统哲学就不是今天的面貌。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:这次展览中展出了您近年来使用新材料创作的山水画,您在什么契机下创作的?如何看待这些作品? 范一夫:我画这些画是疫情期间,当时人与社会脱离了联系,但这恰恰给了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,使我能真正地深入思考,让我去实践在法国思考了很长时间的想法——用我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绘画材料,能否诠释我内心的风景?这是我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,融合我在法国30多年对西方艺术与社会的理解的一种尝试。 我选择了丙烯,丙烯是可以溶于水的。但过程中发现,丙烯的黑是多种颜色调和出来的,和其它颜色搭配就会脏。而中国的墨是纯色,因此我的这一批画,需要其它颜色时是丙烯,黑色还是用中国墨。只有中国墨能沉下去,不被冲掉。同时中国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涂改的,它每一笔的准确度都要非常高。我用的是中国的毛笔,而不是刷子一样的油画笔,毛笔之间是有空隙的,这种空隙恰恰蕴含了庄子哲学里追求的那种空洞,而这种空洞又带有基于我对传统绘画专研而产生的气韵。我觉得尝试还是成功的,通过西方材料实现了我的艺术理念。其实说到底,绘画就是技法和方式,用我自己的技法和思维方式去表现我的艺术理念就好了。其实艺术家的成长,就是自己不断否定自己,追求全新事物的过程。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:我们知道您也是西方油画艺术的收藏家,您的收藏对创作有何影响? 范一夫:首先我们对中国艺术的藏家太多了,而且很全面。因为我在法国生活,我喜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、历史和思维方式。同时我们在少年期时,内心对这些还是充满了向往,当我到法国后,就觉得与实现的距离很近了。当然我的收藏,不是基于名家,而是基于作品的艺术性。17至19世纪欧洲艺术家辈出,在大师之外,仍然有很多优秀之作。 西方风景绘画中,柯罗的风景画对我的影响很大,我早期的很多绘画之中就有柯罗的影子。虽然我的画是中国画,但是我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体验和观看方式。还有枫丹白露画派,西方风景画正是在枫丹白露画派影响下开始写生的。某种程度上,我的很多画像水墨的印象派。印象派就像中国绘画的写意,比如我有一张画里的风景与莫奈画的是同样的地方,只不过他是用色彩来表现,而我是用水墨。(图片提供:陶然天美术馆) 部分展出作品 戊戌 春照青山笼雪花 62x96cm 甲辰 北峰真与天相接 138x70cm 乙巳 海阔山遥 45x96cm 2025 乙巳 听海 45x97cm 2024 甲辰 秋 47x115cm 2021 辛丑 阿尔卑斯印象 100x100cm 2024 甲辰 秋 147x115cm
阅读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