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大洋:中国-巴拿马“文明对话”艺术巡展淮安站启幕
展览海报 2025年8月5日,由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“外交官说事儿”编辑部、爱莎安(北京)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,淮安市文化馆、淮安市文化建设研究会承办的中国-巴拿马“文明对话”艺术巡展淮安站正式拉开帷幕。这场以艺术为桥的跨国文化交流主题画展,为淮安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。 “文化因交流而绚烂,文明因互鉴而深邃。”活动现场,主办方代表在致辞中如是阐释这场巡展的核心意义。据介绍,作为一场承载文化交融使命的艺术盛宴,此次巡展已先后在北京、天津、汶上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,而落地淮安的这一刻,主创团队成员无不满怀激动——这座城市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与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,始终是众人心中的向往之地。 开幕式 为何选择淮安?答案藏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。作为大运河畔的“活态遗产”,淮安因运河而生、伴运河而兴,历史上商旅辐辏、文星荟萃的盛景,让楚风吴韵与齐鲁燕赵文化在此碰撞融合,孕育出兼容并蓄的独特品格,大运河的文明基因更早已深深镌刻进城市血脉。如今的淮安,既守护着运河古韵,更延续着开放基因:与巴拿马科隆、韩国群山等十余个国际城市缔结友城关系,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活力窗口,这与展览“文明对话”的主题高度契合。 展览现场 本次画展汇集了曾在巴拿马工作生活的黄莎莉、魏兰、秦翠莲等多位画者的作品,以两大主题构建文化对话的桥梁:“运河对画”板块以笔墨为媒介,将运河文化的千年底蕴铺展于画卷之上,使中国大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的文明故事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;“画说巴拿马”则通过鲜明色彩,定格中美洲的热情风情,生动展现巴拿马运河的航运传奇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。巴拿马华裔青年艺术家黄莎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,她在巴拿马生活工作多年,深度参与中巴文化交流项目。“我们既熟悉巴拿马的文化肌理,又深受中国文化影响,创作时便想将这份双重视野融入画笔,可以看到我的部分画作融合了西方油画的色彩和中国画的写意留白。”她在采访中说,“京杭大运河与巴拿马运河,一条书写千年智慧,一条贯通全球贸易,希望观众能从画中读到‘文明共情’的温度,感受中巴文化跨越山海的联结,听见热带雨林的呼吸。” 展览现场 “文明从来不是孤岛,对话方能共荣;互鉴才有活力,包容方得久远。”主办方表示,选择在淮安这片沉淀着历史厚度、激荡着文化活力的土地举办展览,正是希望以艺术为契机,让观众在回望文明脉络中读懂历史,在凝视文化交融中感知未来——这便是活动的初心。 展览持续至8月31日,观众可在淮安文化馆一层展厅近距离欣赏中巴两国艺术家的作品,在笔墨光影间触摸不同文化的碰撞火花,感受人类文明的共通共鸣,共赴这场跨越大洋的文化之约,见证中巴文明的美美与共。本次画展作为《跨越大洋》系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重要一站,接下来将走进徐州、扬州等多个运河沿线城市,持续推动跨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融。 部分参展作品: 徐怀安 《京杭大运河》 作品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,生动呈现北起北京、南至杭州,全长1794公里的运河沿线风光。标志性建筑错落其间,特色民俗元素融入绚丽色彩,串联起运河文化脉络,展现运河承载的历史底蕴与多元风貌。 徐怀安 《周日的运河长堤》 作品生动呈现了一群青年人骑行穿越巴拿马运河岸堤的场景。画面左前方,一艘满载集装箱的中国货轮正缓缓驶入巴拿马运河,彰显着中巴经贸交流的活力。右下角,人们举行升国旗仪式,传递着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视。 黄莎莉 《巨嘴鸟》 巨嘴鸟亮黄色的大嘴像被热带阳光晒烫的金属,既是巴拿马国鸟的象征,又暗含国家历史:黄色呼应殖民时期的“黄金之国”,昂首的姿态如同文化使者,邀请人们续写交流故事。 黄莎莉 《红掌》 红掌的心形花瓣如流淌的鲜血,金色细线贯穿其中,仿佛巴拿马运河贯穿南北美洲的命脉,卷曲的花蕊形成“∞”符号,隐喻生命永恒的循环。 魏兰《展翅》 离开巴拿马两年后,作者拿起画笔重拾对巴拿马的记忆,将主题聚焦到了她独特多样的生态环境。巴拿马的国鸟美洲角雕成为了我的灵感原型。 魏兰《老城绣MOLAS的妇女》 作者使用了在老城时拍下的照片,并运用后期调色呈现出理想的色彩。从相机到画布,巴拿马原住民KUNA YALA族群的特色针织工艺品MOLA及其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得以呈现。 秦翠莲《老城的黄房子》 巴拿马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阳光洒向西班牙式的二层小楼,漂亮的阳台和色彩明艳的墙壁雕琢。诗情画意的街巷,承载着巴拿马几个世纪的历史,每一栋建筑都向游人诉说着遥远的故事。
阅读
|